心脏病日话 心脏病的治疗——杨俊耀
心脏病它同样的不是凭空选择的结果,它是地理、文化、心理生存方式共同的结果,即:呈现时空异质性特征: ①病机层面呈现寒热错杂、虚实互见、六淫相兼的立体网络。 ②病理维度涉及器质性病变(如冠状动脉粥样硬化)与功能性异常(如焦虑抑郁)的交互作用: 既往传统的生物医学模式下,西方的现代医学对患者躯体疾病并存的心理问题本来就关注度较低,而冠心病患者合并存在焦虑抑郁等心理障碍更加具有隐蔽性。
由于牵涉到两个不同学科,临床表现不典型,如果缺乏心理方面的知识,极易导致误诊、漏诊或者不恰当诊疗,从而进行各种化验、器械检查,乃至冠脉造影、支架植入等无意义的检查治疗,浪费大量医疗资源的同时,仍然不能及时解决患者的痛苦,有时甚至可能给患者带来更多的痛苦。这也是近年来“双心医学”模式逐渐得到越来越多关注的原因 。中医古籍中并未提及“双心病”概念,但是在论述“胸痹心痛”“心悸”等心脏病时均有提及患者精神心理方面的异常,也就是与中医“郁证”有相交之处。比如《内经》中所述“心主神明”,意指心不仅有统帅脏腑、形体、官窍生理活动的功能,而且具有主导人的精神、意识、思维等心理活动的功能;《内经》“形神合一”理论既注重身体又注重心理。此外,“悲哀忧愁则心动,心动则五脏六腑皆摇”、“所以任物者谓之心”等中医经典论述,都与现代医学中“双心理论”具有异曲同工之处。中医理论认为人的意识、精神、思维主要体现在七情---喜、怒、忧、思、悲、恐、惊;七情内伤,五志过极,首犯于心,扰乱气血和脏腑功能活动,导致阴阳失调,进而影响“心主血脉”“心主神明”功能的正常发挥,导致疾病发生发展。 ③演变过程遵循"原发证→继发证→复合证"的级联反应模型。此类证候的生物学基础可溯源至表观遗传修饰(如DNA甲基化异常)与微环境重塑(如促炎/抗炎因子失衡)的协同作用。中药生物-心理-社会医学模式的融合冠心病"双心疾病"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显示:①中药复方(含柴胡皂苷d 45mg/g)联合CBT治疗,可使HRV高频功率↑56.7%(P<0.001);②针刺内关穴(2Hz/100Hz变频)通过调节杏仁核ReHo值(↑19.3%),改善焦虑相关的自主神经紊乱。这种"器官-系统-心理"三维干预模式,使心血管事件复发率下降41%。
④应充分利用中药多途径、多靶点、多层次的整合效应,增强临床疗效。比如:
a肌肉收缩功能的强弱亦关乎着心脏功能的优劣
在临床中经常见到很多中老年人出现血流速度变慢、血管动脉硬化、供血不足等现象,多数人认为是心脏功能减弱所致,其实这与肌肉收缩功能降低大有关系。心脏主要是把动脉血送往全身,而身体远端的静脉要流回心脏,主要靠肌肉收缩挤压来完成,是名副其实的血流动力泵,也可以谓之肌肉泵。人体的很多部位都有肌肉泵,它们都象心脏一样是血液回流的重要动力,他们能除了促进静脉血和淋巴液回流外,其一张一弛的收缩运动还能增加强血管的弹性,起到防止和延缓血管硬化的作用。由于中老年人肌肉开始萎缩减少,血管弹性在逐渐减弱,再回流到心脏的血液亦势必就会出现弱、缓、堵、瘀这些病理因素,这些病理因素就进而影响了心脏的功能,甚至逐渐会趋向心衰。鉴于上述的认识,无论是医者还是患者,如果能积极且正确的调治肌肉群出现的一些症征,就可以避免、减轻对心脏的损害,并能对心脏做到一定程度的养护!
另外,最后再强调一点:从心脉之运行原理来反观心脏支架的作用竞有几何?!
心脉之运行,除取决于心脏阴阳气血之盛衰,尚有赖于肝气之疏;肺气之治节;脾气之转输;肾气之煦养;故血脉关乎五脏六腑。
a过食肥甘,烟酒无度,冷饮浓茶,使胆胃失和,痰热蕴结,上蒙于心,发为心痹。治以清肝化痰,和胃降逆。
b肝胃素盛,又逢郁怒,气郁化火,火热结于胃腑,腑气不通,以致痰热结阻于胸中,痹组心脉。即:阳明燥结所致,火邪宜清,燥结当下,故以降火通腑为治则,用大小承气汤加减,令火热燥浊之邪从大肠而去,则胃气通降和顺,心脉畅通,而胸痹心痛皆除。
c中医理论认为气为血帅,气行则血行。在人体中,卫气是推动经络中阴血、阴津、阴精、阴气(营气)等运行的动力,故中医治疗血运障碍的重要治法,就是补(卫)气行血。无论是直接补气或间接补气,还是祛除干扰卫气化生、运行的不利因素,都是为了促使卫气旺盛及运行滑利,以发挥卫气推动血运的作用。
在中医理论中,心的作用是主血脉及藏神。心对血运的作用,就是心气带动心体,将全身经络注入心中的血,及时、完全地排入连接心的经脉中,以助卫气推动血运完成全身循环。故心对血运的作用是局部的,而肺宣发的卫气,才是推动血运的主力。
但在近代许多中医论著中,都将心气作为推动血全身运行的动力,这是将西医心的功能强行插入中医理论中,违背了中医肺主气,心主血;肺主宣发,肺朝百脉;气为阳,主动,血为阴,主静;等基本规律,会给中医临床治疗带来不利影响。
仅见于上述的认知,就不难推断处西医标榜的心脏搭桥、支架术只不过是缘木求鱼而已矣。
相关文章: